本頁位置:首頁>治理成效
一大早,天翔公寓業主委員會委員老沈就從工作柜里拿出業委會賬簿,小區年收入、支出、結余一目了然,他要將業委會收支明細表打印并進行公示。在工作柜里躺著30多本賬本,詳細地記錄了天翔公寓業委會自治13年來的收支情況。“自治就是要將財務公開,我們敞亮,居民放心。”老沈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崇川區新城橋街道天翔公寓建成于2008年,住戶居民96戶,2010年物業公司撤退后,在所在濠景園社區黨委引領下,通過挖掘黨員骨干、鏈接資源、賦能增效,以業委會自治形式,激活居民自治活力,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實現小區自治自管。
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小區從“無人管”到“眾人治”
自小區物業撤退后,小區道閘失靈、圍墻破損、樓道粉刷脫落、垃圾四溢、下水道堵塞、機動車隨意停放,昔日的“高檔”小區變成了無人管小區,居民怨聲載道。如何改變這一團糟的現狀?濠景園社區黨委從黨組織、黨員入手,想方設法調動黨員、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黨支部通過調研、座談、宣傳等,發動社區有威望、可信賴的老黨員、老退休職工等組建業委會,探索黨建引領下的業委會自治模式。供電公司退休工程師、銀行退休書記、律師事務所律師等積極參與業委會,業委會7名成員中,黨員4人,占比約60%。
在黨建引領下,業委會通過協商議事,聘請保安、保潔及維修人員,組建專業服務隊伍;發動微網格退休黨員骨干、居民志愿者組建網格“啄木鳥”志愿服務隊伍;通過“通通在 雙報到”平臺,鏈接在職黨員力量;發動周邊商戶、轄區銀行、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增強小區共建力量,形成了黨建引領業委會自治模式下的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的“1+1+N”治理架構。“以前,大家都是站在一旁抱怨指責,如今,大家自己動手來管理自己的小區,小區的事情就是家里的事情,我們工作的底氣也足了。”天翔公寓業委會主任吳國民說。

健全機制賦能自治隊伍從“不會管”到“管得好”
愿意干和會不會干是兩碼事。“業委會成立了,居民自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那如何干,如何干好,大家心里都沒有底。”業委會成立之初吳國民心里時常擔憂。社區黨委通過組織學習先進地區、兄弟街道的小區治理經驗,鏈接專業社工開展培訓等,指導業委會成立“天翔議事會”,通過居民“提”需求,業委會“領”任務,代表“議”對策,共商“定”方案,齊力“做”實事,大家“評”成效,六步議事推動業委會有效自治自管。
“最近小區在宣傳垃圾分類。”“那我們要積極響應,做到垃圾定點投放。”在小區入口的議事暢聊空間,“天翔議事會”代表正圍繞垃圾分類進行議事。這個不足10平米的議事空間里,議出了小區自治公約、議出了圍墻改造方案、議出了樓道出新計劃、議出了停車位的擴容對策,更議出了陽光財務公開制度。“物業費如何使用,小區收入去向哪里,這是業主最關心的大事,陽光財務公開制度就給居民吃了一個定心丸。”老沈說。作為業委會會計的他,退休前在南通建設銀行工作了38年,他深知財務公開的重要,所以每一個賬目,大到基礎設施維修,小到打印紙的購買,他都認認真真記錄的清清楚楚,居民可以隨時來了解小區收入的使用情況。

(居民在議事暢聊空間議事)
健全議事制度、完善自治公約、落實財務公開,在社區黨委的引領下,業委會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里手”,先后化解了多起鄰里矛盾糾紛,真正實現了“矛盾不出小區”的治理目標。
問題導向提升實效環境從“臟亂差”到“換新顏”
“大家來支招,征集小區存在的問題或者治理的金點子,歡迎投稿!”天翔公寓居民經常能在“天翔公寓我的家”網格群里看到意見建議征集的信息。社區黨委聯合業委會發布意見征集令,讓居民對小區治理來“找茬”,堅持問題導向,將收集的問題作為“天翔議事會”議題,通過收集“精囊妙計”,六步議事落實問題閉環解決。
居民反映小區入口路牙裂縫,且路牙內花圃雜草叢生,出行不安全,也不美觀;居民反映汽車增多,晚上回家不好停。業委會通過“天翔議事”,達成統一意見,更換路牙并將花圃縮小改建成停車位,路牙更換一新,減少了雜草修剪的麻煩,還增加了近20個停車位,“一箭三雕”居民拍手叫好。小區入口的水泥墻被小廣告貼的面目全非,條條裂痕仿佛訴說著它的滄桑,業委會發動居民通過居民募捐+業委會“化緣”,一道20余米的紅色瓷磚墻讓于耳目一新。小區樓道墻皮脫落十分不美觀,大家一起動手煥新樓道,并打造特色書香樓道。

(對小區花圃進行改造,增設機動車停車位)

(樓道煥新,增添書香元素)
在社區黨委的引領下,像這樣問題導向解決小區治理問題還有很多,小區景觀微更新、非機動車車棚改造等等,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增強了治理實效和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更通過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家門口”小變化,撬動提升居民對小區的認同感和環境改善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每年中秋、春節,業委會都將結余的物業費通過紅包的形式返還給我們,給我們一個大大驚喜,作為小區的業主我們幸福感滿滿。”居民吳潔芹說。

(改造后的非機動車充電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