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城橋街道
發布時間: 2025-10-28
瀏覽次數:
字體: [小] [中] [大]
人至門開,投遞自如,廂房內外干凈無異味,在易家橋貳號院,即便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也能輕松完成垃圾分類投放。這個建于1980年、擁有48幢住宅樓、1424戶居民的老舊小區,堅持黨建引領,緊抓老舊小區改造契機,全面升級硬件設施、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成功推動垃圾分類從“難落實”走向“高成效”,有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議事+宣傳,讓居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
“垃圾分類不是‘一刀切’,得先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像咱們社區老人不少,是不是可以把投放點的標識做得更大、更直觀,比如配上清晰的圖片,或者定期安排志愿者在投放高峰時段搭把手?”在易家橋社區松樹下議事亭內,一場由社區黨委召開的垃圾分類議事會正在開展,社區書記、網格員、黨員群眾代表主動為“如何更好地開展垃圾分類”建言獻策。小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積極召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公司、黨員群眾代表等多方力量,召開專題協商議事會,共同為“撤桶并點”等垃圾分類工作出謀劃策。
為推動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覆蓋率、成效率,社區組織黨員干部、網格員和志愿者,逐門逐戶上門宣傳的同時,還組織居民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鄰里夜集市上開展“垃圾分類轉盤”打卡游戲,組織文藝骨干編排“垃圾分類我知道”快板節目在小區表演,開展親子家庭參與的“垃圾分類·綠色‘童’行”手繪長卷活動……一次次耐心的宣教、一場場喜聞樂見的活動,居民參與其中,有效推動居民實現從“要我分”到“我會分”“我要分”的轉變。
服務+激勵,讓分類從“新風尚”成“好習慣”
“垃圾房的投放系統需要使用智能手機掃碼才能打開,給老年人投放垃圾帶來不便。”這是許多老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易家橋社區經與區城管局積極溝通,調整貳號院內廂房投放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感應模式,解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投放垃圾問題。投放點增設近距離自動開蓋功能,方便老年人和高峰時段快速投放,讓分類更便捷、更有溫度。
“您好!破碗、破碟屬于干垃圾,應該投放到灰色垃圾箱內。”每天早晚高峰,社區垃圾分類專職督導員和志愿者都會值守在各垃圾分類廂房旁進行“桶邊督導”,現場引導居民正確分類,耐心糾正投放錯誤。為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小區還推行“綠色賬戶”積分獎勵制度,居民正確投放垃圾即可累積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精細+常態,讓小區從“臟亂差”成“風景線”
“早晚兩次垃圾清運,每天垃圾分類投放廂房都是干干凈凈的,一點異味都沒有。”易家橋貳號院的居民許建國對目前的收運效率表示滿意。每天,物業公司要對貳號院內所有廂房設施進行例行檢查,維修損壞的攝像頭、水龍頭等設備,確保廂房可以正常使用。為滿足不同群體的分類需求,社區通過合理設置站點開放時間,優化“定時+錯時+巡回”清運模式,節假日延長開放,午間增設誤時投放點,全面覆蓋居民多樣需求。同步推行保潔精細化作業,結合人工與機械清掃,加強巡回檢查力度,確保垃圾不落地、不滿溢,小區環境始終保持整潔有序。
為保障垃圾分類長效常態,新城橋街道還建立了“街道統籌+部門聯動+社區協調+物業運營”四級責任體系,明確物業公司作為運營主體,實行“日巡查、周考評、月總結”制度,確保問題早發現、快處置,促進垃圾分類步入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軌道。
如今的易家橋貳號院,垃圾分類已然從一項需要推行的“新時尚”,內化為了居民自覺踐行的“好習慣”,社區環境更美了,鄰里關系在共商共治中也更顯和諧。社區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做好垃圾分類的督促引導、協調統籌工作,努力建設綠色低碳、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園,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新城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