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崇川在線
發布時間: 2025-10-19
瀏覽次數:
字體: [小] [中] [大]
深秋的江海大地,處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10月17日下午,一場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題的現場觀摩活動在崇川區展開。從雜亂空閑地變身“共享菜園”,到老舊小區煥發“共建共治”新活力,再到新就業群體在奔波間隙擁有暖心“避風港”,這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可喜變化,成為崇川基層治理展現成效的最生動注腳。

在崇川經濟開發區洪江路高架與星城路交會處,一片約16畝的土地煥發著勃勃生機。286塊整齊劃一的菜畦里,青菜吐翠、蘿卜飽滿,幾位市民俯身田間,澆水、施肥的身影勾勒出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圖景。“上半年,這里還是一片雜亂無章的空閑地。”明星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創新土地利用模式,社區黨委將這片土地打造成“共享菜園”,土地平整后劃分為20平方米/塊的菜畦,以每年每塊菜畦200元的價格供市民認領。該項目推出后,深受市民朋友青睞,不到兩個月全部被認領完畢,不僅盤活了空閑土地,每年還可為社區凈增57200元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走進文峰街道城南社區城南小苑,這個建成二十余年的老舊小區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小區東大門新拓寬的消防通道旁,新增的停車位整齊劃一,新能源車充電樁安裝到位。“小區在改造后率先成立了業委會和功能型黨支部。”城南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所有事項先征求居民意見”的決策機制,成功解決了影響采光的樹木修剪、消防通道改造、增設監控等多個難題。與此同時,還下調物業費和停車費,讓居民享受到公共收益分紅。2024年,小區實現公共收益分紅約11萬元。目前,物業費收繳率穩定在80%左右,車位管理服務費收繳率達到100%。

在鐘秀街道聯合村社區,天虹花園網格黨群服務站又是另一番景象。這個300平方米的服務站,匯集了社區食堂、鄰里活動和鄰里議事三大功能。“天虹花園小區是包含拆遷安置房、商品房和別墅區的混合型小區,我們重點要解決的是人口結構多元、信任基礎薄弱的問題。”聯合村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服務站通過將155名黨員和3支志愿服務隊編入網格,落地“虹色滿園”共享花園等6個特色項目,成功促進了不同背景居民的融合。與此同時,整合資源打造“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成功解決新市街“臟亂差”等8個重點問題。通過“多元共治”的智慧,讓昔日“各過各的”小區成為了“親如一家”的共同體。
秦灶街道晶城科創園內,叮咚·溫“新”驛家同樣展現著基層治理的創新。這個480平方米的空間,是全市首個服務站點與工作站點“雙融合”的暖“新”驛站。走進其間,“叮咚買菜”配送員們正在有序分揀訂單,幾位剛送完貨的配送員正在休息區喝茶休息。“這里不只是工作站點,更是我們在南通的‘家’。”其中一位配送員說道。“叮咚買菜”把服務站點嵌入工作站點,將“叮咚買菜”前置倉升級成多功能、開放式的溫“新”驛家,打造了集前置倉儲、訂單分揀、學習交流、休憩歇腳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平臺。秦灶街道則依托該平臺常態化提供愛心捐贈、健康義診、便捷修車、夜校培訓等10余項暖“新”服務。溫馨的陣地與服務,架起了與新就業群體之間的“連心橋”。

最后一站來到幸福街道秦西社區幸福怡居東區。這里以“精細治理”的巧思,讓垃圾分類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建設的3個垃圾分類廂房和1個投放亭,均配備了照明設備和遮雨棚,即便夜間、雨天也能正常使用。旁邊的破袋器、免洗消毒液等貼心設施,讓垃圾分類變得更便捷。此外,社區還通過“幸福之聲”小廣播、社區微信群、生活垃圾分類主題游園等渠道傳播分類知識,積極推行積分獎勵及星級家庭評選機制。“現在大家都養成了分類習慣,小區環境更好了,我們住得也更舒心了。”正在投放垃圾的王阿姨說。
從一畦菜園的生機,到一個小區的溫暖;從一座驛站的關懷,到一個社區的融合,這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小變化”,正匯聚成民生幸福的“大圖景”,書寫著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崇川答卷”。